想起來就寫,這本應該是最好的寫作習慣,也應該是最好的思維習慣,只是我們總容易拖延、總容易縱容自我、也總容易迷失在各種瑣事之中。
這個系列,我寫的第一個人,是一個身份復雜、有些時間難以精確識別的個體。這個《刺客·一面之緣》的系列,肯定不以揭黑起底挖隱私為目的,之所以突然想起這個人,和前一陣子他成為新聞旋渦人物,當然有密切關聯,否則我也不會想起這樣一個值得去寫的對象。
(相關資料圖)
這只是一面之緣。我并不了解劉奕,一個牽涉過很多復雜操作的足球經紀人、一個又能在體制變動中成為足協秘書長的管理者,一個在表象上看,總讓人懷疑其真實身份的特別的人。這樣的人,我們在生活中時不時會有所遭逢,大多很難留下深刻記憶。那么這一點淺薄的記憶,或許也有其可以記述的價值。
我印象中的劉奕,永遠都是那個穿著粉紅色襯衣、圍著頸脖絲巾的眼鏡男。
20年前,緬因路球場,曼城俱樂部新聞官賽前嘀咕了一句:“孫繼海的經紀人,今天會來看比賽?!?/p>
孫的經紀人是誰?
“Louie Liu?!?/p>
路易·劉?姓劉的路易。
那還是在2002世界杯前,孫繼海在2002年冬窗加盟曼城,其時球隊還在英格蘭二級聯賽,當時稱為“英甲聯賽”(First Division),不過基岡帶領的球隊,沖超在望。緬因路的主場比賽,逐漸有了中國媒體的關注,每場都會有幾個中國記者、包括一些通訊員身份的留學生到場。
比賽結束,球場人群尚未散退,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國人來到有些逼仄的媒體席。他大概三十歲上下,穿著一身淺灰色細格西裝,內里是一件粉紅色襯衣,最不同的,是脖子上圍了一條絲巾。戴著精致眼鏡的他,打扮舉止都很精致。他用的古龍水,氣味也比較濃郁。其人中等身材、面色白皙,黑框眼鏡后的雙眼,頗有神采,但和人交談說話時,眼光有些跳躍。
經紀人來了,不多的幾個中國記者圍了上去,其中有一兩個和他之前認識的,大家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。真要從這樣的閑談中找到采訪素材,本身不太可能,那個年代的中國傳媒競爭,早就進入付費采訪模式了。
劉奕話語模式比較特別,三句中文兩句英文的表達,英文流利通暢,中文也聽不出太明確的口音。時隔多年,我才知道,這應該是“有腔調”的一種海派風范。第一印象,這種口條讓人感覺有些snobbish,似乎是“折節下交”。
簡單的交談中,我感覺他應該是中國大陸人,雖然這一身裝扮挺英倫時尚范兒,用英國人話說就是“非常sharp”。于是我想打探一下其人背景,畢竟在英國這樣的社會環境中,身份識別是極為重要又敏感的話題。
我大概笨笨地問了一句:“您是中國大陸人嗎?”
劉奕面對著緬因路場內、各種離散中的人群,頭都沒抬回了我一句:“喔,我,come and go, come and go?!?/p>
來來去去。來去的是哪里?
我沒好意思,在這一面之緣中再做打聽。
他不是孫繼海的經紀人,很快我得到確認,孫繼海當時的經紀人,是在國際足聯注冊的英國人勞倫斯。劉奕的身份,更是孫繼海這一筆曼城轉會中的中方經紀人,主要事務是負責孫繼海各種國際轉會證明文件、跑中國足協的各種手續流程。孫繼海和劉奕之間,至少在那個階段,似乎沒有太多過從。不過利用這個經紀人頭銜,劉奕確實敲開了很多封閉的大門,進入到了另外一個世界。
劉奕是重慶人,一個come and go的重慶人。
據說他早年就讀于重慶外語學院,或者相關學校專業,這就能解釋他英文通達。之后就業于重慶一家涉外酒店,有人說他是大堂經理,而這家涉外酒店管理方來自南非。劉奕由此建立起了他的國際關系,那個年代中國和南非之間的經貿往來逐漸活躍,劉弈也就獲得了前往南非的機會,操作一些勞務資源的交流。
這個年代恰恰是甲A聯賽起步期,主場在重慶的前衛寰島需要外援前鋒,在這一波商業機會中,有經紀人回憶說,是劉奕操作了前南非國腳馬克加盟前衛寰島。馬克在重慶踢出了名氣,這應該是劉奕進入職業足球經紀業務的第一塊敲門磚。
他代理的經紀業務由此擴大,從馬克到當時前衛寰島主教練李章洙,再逐漸往外延伸。那個年代的職業足球,規范化管理是談不上的,野蠻生長,尤其對于中國式職業體育這樣的新生社會領域,并沒有太多行業規則和監管。于是就會有大量不受約束的江湖行為,經紀人作為行業潤滑劑的服務者存在,業務基礎往往在于和一家或數家俱樂部的關系、和俱樂部決策人的關系。沒有足夠的信任基礎,根本不可能有業務,在那個年代,最根本的信任鏈條,是利益。
由重慶,到上海,傳聞中劉奕的活動范圍,去到了一個市場更活躍、社會資源以及資金都更充沛的體育中心城市。他攻克的又一個俱樂部,這次是上海申花,而與他關聯密切的俱樂部決策人,是當時上海申花的總經理樓世芳。
樓在上海申花俱樂部主政時間不長,屬于上海文廣集團派遣來管理俱樂部的干部,當時的上海申花已經隸屬于文廣。劉奕和樓世芳之間,顯然合作愉快,一度為上海申花請來英國老帥霍華德·威爾金森。
就在這段期間,我見到了劉奕第二面。時間應該是2005年左右。一天體壇傳媒的領導,通知我見一下劉奕,地點就在北京東花市的體壇會所。
一間雜亂無章的辦公室里,我再次見到了這個精明強干的經紀人。劉奕帶著合作目的而來,他要在上海做一個國際足球論壇,因此需要體壇傳媒的支持。那可能是我和劉奕最長的一次交談,半個小時左右。穿著打扮上,他雖然不是第一面時那般的衣冠楚楚,但依舊精致,談吐也平和輕松了很多。這次溝通,大概也就確定了一個合作原則,資源互換而已。之后的推進,應該有體壇在上海的同事執行。
那次見面之后,至少十年時間,我沒再見過劉奕。第一次足壇掃黑反腐風波中,我還詢問過劉奕的境況,因為那一波的清洗,有不少人成了池魚,當然也有了更多的人,成了漏網之魚,之后甚至還有咸魚翻生再登高位的奇跡。
樓世芳在2013因與郭峰等人的關聯,而被“禁足”5年。劉奕在那段時間,是否被牽連,不得而知,他依舊是江湖上行走的一個經紀人。
時間來到2018年,一個不可思議的消息開始流傳:中國足協新一任秘書長,將會是劉奕。
一個足球經紀人,轉身成為了中國足協秘書長,這是何等夸張的一種轉身。合同公文上,有甲方乙方丙方,劉奕的跳轉,是從丁方或丙方,一下跳躍到了甲方。他后來的角色還不僅是甲方,其中包含了制訂行業規則的甲方、同時又直接參與行業運營的乙方……
一個長期的足球經紀人、一個江湖人士,能立即轉身為行業規則制定者和管理者,聞所未聞、匪夷所思。
怎么會?合適嗎?為什么?得知這個消息的人,只能交換著疑問,都不可能有答案。
之前幾年,透過一家外籍獵頭,我聽到過Louie Liu這個名字,涉及的還是IMG中國區的管理職位。只是從丙方乙方,跳轉到甲方,還是“足協秘書長”這樣的頭銜,有些駭人聽聞。不知道這樣的職位任免,有沒有公示和評議過程,而當我在一場中國國字號球隊國際比賽畫面里,看到現場身影里有陳戌源和為他講解比賽的劉奕時,才意識到,這一切都會是真的。
其時陳和劉都尚未履新,但傳聞已久。
和劉奕的第三面,發生在上海,2020年1月。疫情防控尚未啟動。
當時足協要在上海做一個“足協新政解讀”的論壇,問我有無時間主持。那個時間節點上,熱錢已經開始從中國足球退潮,而陳戌源主導的足協工作,加上體育總局的各種集訓和國家隊安排,形成了一系列新政疑惑。
論壇在黃浦江畔蘇寧旗下的一間酒店舉行,我只主持上午的環節,下午是足協和各俱樂部代表封閉的新政研討。會議行將開始,我才見到十多年未曾謀面的劉奕。時間匆忙,依舊只有幾分鐘的溝通,令我極其驚詫的,是這人幾乎十年沒變樣。
當然他看上去更精致、穿著也更考究了。沒有那種粉紅襯衣和圍脖絲巾的點綴,西裝也變成了沉穩的深色,然而面相沒有改變,和他寒暄時,我約莫感覺其人眉眼有了點精雕細刻的痕跡。
之后我問過一位資深經紀人:“你們這行,就那么注重外形嗎?劉奕是不是都要文眉什么的?”
得來的反應是一聲嗤笑。
依然不可能有太多深入探討,論壇上午的亮點,是劉奕請來的一位前英格蘭足總技術官員,之后是他對聯賽政策、尤其聯賽財務公平政策的解讀。這當中還出了個插曲,就是劉奕在講述亞足聯各球隊排名時,PPT上“中國香港”的字樣,缺失了最重要的部分。
劉奕的講述很清晰,要傳遞的信息也非常明確。他說話仍然很有熱情,十多年前那種迎風而立的香熏味兒,似乎淡去??晌以谂_下看著,依然不覺得這就是“足協秘書長”。這個秘書長還是顯得太前衛、太市場、太時尚,或者太接近足球了?
論壇短暫的茶歇期間,我和劉奕加了微信,圍繞他身邊的人總是很多,也就沒有更多交流的可能。之后在微信上,我們也沒有任何話語溝通。
再往后,就是這一波的足壇地震。劉奕據說在2022年已經淡出足協,可官宣卸任發生在他淡出一年之后。種種人際關系和利益糾葛的傳聞,時有浮現,但這個個體,這次恐怕是要退出中國足球領域。
至少暫時如此。
統計起來,其人我見過三次,但溝通交流,也只能用“一面之緣”概括。劉奕出事之后,各種酒局飯桌上關于他的傳聞段子,越來越多,及至其多年前一次離婚官司上,和前任爭執財產的桃色話題,都不脛而走。
我依舊不了解劉奕是怎樣一個人。第一印象,絲巾圍脖,拒人千里,覺得其輕浮傲慢背后,或許有他的能量才華。第二面關于那個國際足球路挺難的講述,讓我覺得他還真有些想法,也正在做一些實事。第三次又是在上海,他已經成為了行業管理者,試圖推進行業規則改革。
三個印象疊加起來,他的聰明和曾經的浮華,不算沖突。講述足球新政時,并沒有當時得令的鮮明驕橫。只是不論如何,我都沒法將他等同于一任“足協秘書長”。
這是一段寡淡至極的記述,說不出什么精彩故事,對于劉奕,不論其在朝在野、在江海在囹圄,也沒有太多的深度認知。只是那幾幕的印象,我總還沒忘記。一面之緣,平淡如此。